第122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_儒神在上
爱动小说网 > 儒神在上 > 第122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2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边塞诗的种类也有很多种,有激励将士的边塞诗,有描写边塞风光的,也有同情将士的边塞诗等等等等。

  海圣出题,只是广义上的一种出题方式,并未限制下面的学子写哪一种类型的边塞诗。

  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的边塞诗都可以。

  苏毅思索了一番,在草稿纸上写下了《老将行》这个题目。

  老将,战场经验丰富,往往能够在大战之中稳定军心。

  苏毅之所以写老将,是因为苏毅觉得,不应该再出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的悲剧。

  特别是,前段时间战功卓越的杨胜军老元帅竟然被罢黜。

  这件事情让苏毅感慨万千。

  杨胜军老元帅镇守北方重镇五十年时间。

  为了抗衡蛮族,好几个儿子都战死沙场。

  六十年前,蛮族入侵,北方的燕云十六州都被霸占。

  直到杨胜军担任北方统帅之后,方才稳定住了局面。

  那时候杨胜军还是飞将军。

  年轻有为。

  转眼之间,已经成为了老将。

  苏毅一直都在担心一件事情,杨胜军被罢黜之后,北方蛮族异动频繁。

  大战是否再次席卷北方大地?

  到时候只怕又是生灵涂炭的场景。

  苏毅提笔写下了《老将行》这首诗的内容。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薛帅不败由天幸,廉颇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雀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颖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

  这首诗写老将少壮时的英猛,但又像廉颇一样,老年受冷遇,但却年老不忘国事,十分可悲。

  诗中既寄予了钦佩,更寄予了同情。

  映射到现在。

  表达了苏毅对杨胜军老元帅的同情。

  写完这首诗检查了一遍,发现没有任何问题。

  苏毅便将内容抄录在了试卷之上。

  等待了一段时间,交上了试卷,苏毅简单吃了一些东西,喝了一些水便开始闭目养神,到了未时一刻的时候,府试第三场试卷,也就是经义卷发了下来。

  经义卷的题目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语出《论语.卫灵公》。

  看到这个题目,苏毅不由沉思起来。

  这句话乃是流传甚广的一句警示名言。

  海圣本身是一个强硬派,主战派人物。

  对人族被妖魔,蛮族欺压的事情一直十分不满。

  如今府试经义卷,却出了这样一句警示名言,海圣是什么目的?

  唤醒世人的警觉吗?

  上一次大规模战役还是六十年前,人族丢掉燕云十六州。

  那时候,烽火连天。

  大家都能够感受到真正的残酷。

  杨胜军老元帅出任北方大军统帅之后,他率领的大军稳住了北方战局。

  这才为人族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

  只是哪怕如同杨胜军老元帅,也无力反攻蛮族。

  如此长时间的和平,让很多人忘记了人族所面临的困境。

  妖魔蛮族,甚至还有堕落书生,亡人族之心不灭啊。

  ……

  苏毅沉吟片刻,开始在草稿纸上写到: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是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苏毅这篇内容是引据了孟子思想,来阐述孔圣人的思想。

  然后又写到了不居安思危,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到时候必然会出大难。

  仔细检查了一遍,发现没有任何问题之后,便将内容抄写在了试卷之上。

  考试时间到了之后。

  苏毅交上了试卷。

  随即返回了考房之中,吃了一些东西,稍微活动了一下,便休息了。

  明日早上还剩下最后一科。

  也就是策论卷。

  这是十分重要的一卷。

  不知道府试的策论卷会是什么样的题目。

  翌日。辰时。

  第四张试卷策论卷发了下来。

  苏毅填写好自己的信息之后,开始审阅试卷。

  策论的题目如此写到:

  “如何看待赏罚之事?”。

  其实这个题目之后,苏毅微微诧异。

  看到海圣之前出的试题,锋芒毕露。

  再加上县试试卷也是如此。

  本以为海圣府试策论的文章也可能与战争有关系。

  倒是未曾想到,出的试题竟然是关于对赏罚的理解。

  海圣看似锋芒毕露,但其实也是见好就收之人。

  如果不知收敛,到时候在文庙这边怕是也会受到打压。

  毕竟文庙圣人这边不少人可是贵勋出身。

  ……

  苏毅思考了一番之后。

  提笔在草稿上写下《刑赏忠厚之至论》这个标题。

  随即苏毅写到: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请收藏本站:https://www.ido24.org。爱动小说网手机版:https://m.ido24.org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