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张溪的平南策_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爱动小说网 >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 第362章 张溪的平南策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62章 张溪的平南策

  第362章张溪的平南策

  经过跟张溪的探讨后,诸葛亮似乎又得到了什么启发,回到成都后,就把自己关在了家里,谢绝任何人上门拜访。

  而张溪呢,这次在成都,依然还是住在了诸葛亮的家里但诸葛亮躲在书房不出来,张溪都见不到人,只能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琢磨着该怎么去当这个庲降都督。

  不然怎么办,张溪也得避嫌呐,毕竟这是诸葛亮的家,张溪身边又没有孙尚香在,总在诸葛亮家里溜达,这也不像话啊。

  所以啊,还是想想,怎么去当这个庲降都督,平定南中来的好。

  南中这个地方啊,从刘焉父子在位的时候就处在叛逆期,虽然在行政上属于益州,但实际上是当地的豪族和蛮族洞主自治,有点像江东那边的山越。

  这些人,有好处的时候就承认自己是大汉子民,没好处的时候就烧杀抢掠,不打一顿是不行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平定南中,用的也是先剿后抚的策略,先把这地方的有生力量给消灭一部分,然后再把土著居民和豪族迁走一部分,这才是暂时安定了南中。

  但即使这样,诸葛亮前脚刚一退兵,后脚就有人叛乱,只不过声势不如之前闹得那么大,让李恢轻松平定了。

  所以南中的策略,大基调肯定还是那样,先剿后抚,攻心为上。

  剿的问题都不用去多想,借口有的是,南中诸部,不管是大豪族孟氏,雍氏,杨氏,还是当地的蛮族洞主们,一个个都不安分。

  有些蛮族洞主动乱的理由还能理解,毕竟这年头的蛮族人,生活过的普遍不怎么样,也不会农业技术,不懂耕种,完全靠天吃饭。

  老天爷稍微不帮忙一点,他们就得饿肚子。

  但孟氏,雍氏,杨氏动乱,纯粹就是趁着现在天下大乱,打算效仿赵佗,想着要割据一方,称王称霸而已。

  孟氏就是孟获他们一家.孟氏家族的出身,到底是汉化彝族还是汉族移民,这个不可考了,说啥的都有,但孟氏确实是南中大姓,影响极其深远,而且是属于那种有德的,汉夷皆服的大家族。

  雍氏,那就是有据可考的纯正汉人,雍氏的祖先是什邡侯雍齿,就是那个刘邦恨的要死,但为了树立典型,不得不封侯的家伙。

  这些人根本不是活不下去,他们就是要造反,要趁着乱世割据一方,效仿当年的南越王赵佗而已。

  这种人,你不把他打疼了,他根本不可能真心归顺。

  至于打完之后的治理.张溪其实是对诸葛亮又佩服,又不以为然的。

  诸葛亮先打一顿立威,然后让夷人制夷立恩,迁走南中人口防止夷人复叛,令庲降都督府羁縻地方统治.从此南中虽然依然有叛乱,但基本都不成气候,一个庲降都督府就能吃的死死的。

  这里说个题外话啊,早期刘焉父子甚至刘备对南中的态度,大多是采用任命官员,进驻军队,对南中进行直接管理。

  但因为汉夷之分,在管理上,当地官员大多偏向汉族而打压夷人,导致民族矛盾尖锐,最后夷人纷纷造反。

  再加上一些大族存心不良的煽动,所以南中处在了现在的叛逆期。

  而诸葛亮平定南中,采用的是以夷制夷的策略,有点像明朝时期的土司制度,又有点像唐时期的都护府制度,两者结合,平定了南中。

  但到了唐末以及明代中后期,土司制度也好,都护府制度也罢,都溃烂导致异族坐大,税收收不上来不说,还连年边患,因此到了清朝雍正年间,雍正“改土归流”,又开始用流官和军队直接统治边疆异族。

  是不是感觉这是一个轮回?!

  所以说啊,这真的不是谁的制度更优越,只是什么制度适合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制度,得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能想当然的照搬。

  这也是张溪不太愿意跟诸葛亮讨论“科举制”问题的原因其实张溪也不知道,这么做到底是对还是错。

  嘛,扯远了,扯回南中的治理方面。

  张溪对诸葛亮的这一套流程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经过历史证明,有效的稳定边疆的手段。

  但是吧,张溪却并不打算照搬诸葛亮的这一套,因为诸葛亮的治理目的,跟张溪的治理目的,完全相反。

  事实上,诸葛亮对南中的态度,并不是多么的恩威并施,心念百姓。

  诸葛亮只是要安定南中,只要你不要捣乱,不要影响我北伐,我就不会对你压迫,也不要求你们多交税。

  所以诸葛亮才会让蛮族自治,让庲降都督府羁縻统治压根就没指望你给我贡献什么税收,只要你不给我添乱就好了。

  就这样,诸葛亮获得了“诸葛阿公”的美名,流传后世.废话,不交税过日子的生活,谁不想要。

  但张溪觉得吧,名气啥的,真的不如实惠来的重要啊.南中这地方,特么好地方啊。

  这要是不弄点啥支柱产业,经济作物出来,实在对不起张溪脑海里的那点还幸存的知识。

  云南这地方,有铜啊,而且是大量的铜矿,全省分布,从东汉一直能开采到清末。

  后世有传言说,诸葛亮征讨南中时,遇到的那些个什么毒泉,其实就是水中含有大量的铜类化合物导致的。

  其实就冲这一点,要是诸葛亮知道了,大概也不会再搞什么以夷制夷了,必须全部抢到手才行。

  特么有铜了,谁还搞直百钱?!

  五铢钱不香么?!

  更别说,云南的铜矿,大部分还伴生铁矿。

  虽然这里的铁矿贫矿多,而且含有的杂质也比较多,不太好提炼.但这个年头,特么有铁矿就行啊,又不是要大炼钢铁,对品质要求没那么高的。

  更别说云南还有盐矿,煤矿,锡矿,金矿,银矿.特么这个地方,你要是不拿下来好好整理整理,对得起老天爷么?!

  再一个,云南这地方气候温热,不仅适合一年三熟,更适合种植甘蔗这是糖,大宗经济商品,在这个年代,比五铢钱还要值钱的玩意儿。

  如果能大量产出蔗糖,那刘备就不用把直百钱跟蜀锦挂钩了,直接跟蔗糖绑定,他就是发大泉当千都没人会说什么。

  所以啊,张溪在明知道南中这地方有宝贝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还学习诸葛亮,迁南中之民实益州.张溪还觉得开发南中的人手不够呢。

  这种好地方,怎么可以交给本地土著来打理,这地方必须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啊。

  所以啊,张溪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写写画画了十几天,终于写出了一份平定南中的计划草案,然后兴冲冲的跑去找诸葛亮。

  诸葛亮在看完张溪的计划书之后,沉默了很久然后开始急促在自己的书房里找书,翻箱倒柜的找书。

  不知道在从哪个犄角旮旯里翻出来一本破旧的书籍后,诸葛亮迫不及待的翻开,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找到答案后,诸葛亮立刻让备车,准备足够的干粮和饮水,他要返回汉中。

  嗯,顺便把张溪给带上。

  真不怪诸葛亮。

  原本诸葛亮只是单纯的把南中认为是不毛之地,撑死了就是又一个交州而已。

  不仅诸葛亮是这么认为的,连刘备都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诸葛亮和刘备对南中的态度,就是你们不要造反,好好过日子,我也不指望收你们的税,别耽误我们北伐匡扶汉室就可以了。

  可现在看了张溪的平定计划后,诸葛亮觉得吧,这事儿他真的做不了主。

  如果张溪说的这些事儿都是真的,那么南中这个地方,绝对不能弃置不顾,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别的矿产资源不太好确定,但是铜矿,银矿和金矿这三样东西,既然是从本朝开国时期就开始开采了,那么肯定会有记录留下来。

  等到诸葛亮翻箱倒柜找到书籍,验证了张溪的说法后,诸葛亮就没法把南中当成是不毛之地了。

  你见过有金矿,银矿,铜矿的不毛之地?!

  更别说张溪还指出,这些矿藏分布虽然散乱,但在建宁郡的中南部就有大量的矿藏,虽然规模都不大,但数量很多建宁中南部,那不就是庲降都督府控制的范围内么?!

  这种事情,必须慎重,所以诸葛亮赶紧拖着张溪,不辞劳苦的再次北上,面见刘备,重新制定平定南中的计划。

  而刘备也纳闷,看到诸葛亮去而复返,还以为是成都出了什么大事呢。

  等到刘备看完张溪的“平南策”,又跟诸葛亮确定再三后,他也沉默了。

  如果真的跟张溪说的那样,那么平定南中,就不是简单的安抚异族的工作了。

  这是一场战争,必须掌握住南中才行.金银什么的刘备不在意,但铜这个东西,他是真的缺。

  前几年发行了直百钱,虽然一时间稳定了自己的统治,但后遗症还是有的,成都物价飞涨啥的,都属于正常现象。

  要不是诸葛亮找到了把直百钱跟蜀锦绑定的办法来平衡物价,再用严厉的行政手段打压一些囤积居奇的世家,直百钱恐怕已经让整个益州民怨沸腾了。

  现在,刘备找到了比让直百钱跟蜀锦挂钩更好的手段只要我有足够的铜,我还用铸造直百钱干啥,我直接铸造五铢钱就是了。

  这个南中必须拿下。

  请收藏本站:https://www.ido24.org。爱动小说网手机版:https://m.ido24.org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